“冬吃蘿卜夏吃姜”是中國人時常提起的一句民間諺語,至于為何要對應冬夏兩季去食用蘿卜和姜,并非是因為其作為蘿卜和姜的成熟季節來定,而是源于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和中醫食療文化。今天,帶大家揭開中醫食療的奧妙。
首先,中醫是如何進行食療的?
根據中醫的治療原則,在臨床治療時要根據病情的寒熱虛實辨證施治,只有在正確辯證的基礎上,選擇適宜的食物和菜肴,才能達到預期的療效。寒性病證,應選擇溫熱性質的食療食品;而對于熱性病證,則選擇寒涼性質的食療食品。
中醫知識如何解釋“冬吃蘿卜夏吃姜”?
在張仲景的中醫經典著作《 傷寒論 》中,有著相關論述。其大體意思就是,以五月為代表的夏季,陽氣旺盛,向上向外散發,導致天氣異常炎熱。 然而與此同時,在人體里的陽熱反而虛少,容易生冷生寒,因而表現為天熱地寒, 對應人體就是“外陽內陰,胃中虛冷”。 而冬天的情況則恰好相反,陽氣向里向內,處于收藏狀態,在外的陽氣虛少,在里的陽氣積多,因此表現為天寒地熱,對應人體就是“外陰內陽,胃中煩熱”。蘿卜屬于寒性食物,而姜則屬于熱性食物,“冬吃蘿卜夏吃姜”即是利用這兩種食品的寒熱特性,配合季節的寒熱變化,進行寒熱互補,陰陽調理。
冬季是人體內部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此時,中國人常會“貼秋膘”和進行冬季進補,攝入過多溫熱補益的食物且不愿意運動,容易導致胃中產生煩熱。此時,食用蘿卜可以起到清解積熱的作用。而夏季由于天氣炎熱,人體容易出汗,引起體表溫度升高,體內陽氣相對減弱,再加上大家常常傾向食用寒涼食品來“降溫”,容易導致“胃中虛冷”。食用姜可以起到祛寒補陽的作用。
以上則為“冬吃蘿卜夏吃姜”這句諺語中所蘊藏的中醫食療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