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有一個家喻戶曉的企業,街頭巷尾的出租車,面包車,以及民用小轎車上的標志無不彰顯著這家公司對重慶汽車制造領域的巨大影響。它就是重慶長安汽車,而他的前身就是重慶長安工業集團。對于重慶民眾來說,它最為熟知的名字卻是長安兵工廠。這家擁有上百年歷史的集團公司,在歷經了無數風云激蕩之后,于國內的軍工及汽車制造領域占領了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這家重慶的集團公司最初卻是源自于147年前位于南京的金陵兵工廠。從南京到重慶,是什么讓金陵兵工廠完成了這樣的跨越呢?
金陵兵工廠,前身是李鴻章在1862年創辦的上海洋炮局,是中國第一家工業企業。正是一次西遷的決定,使得金陵兵工廠成長為現在的重慶長安工業集團。
1937年“八·一三”上海事件爆發,日本軍隊距南京僅咫尺之遙。國民政府為避免軍工企業落入敵軍之手,下令兵工廠往西南后方轉移。當年11月16日,金陵兵工廠接到西遷命令,因為時間緊急,當即就開始搬遷任務。全廠職工廢寢忘食拆卸機器設備,從11月16日開始到12月1日最后一批設備運離南京,不到半月,職工們就將全廠物資裝箱完畢。
【嘉賓】馬勇年(原長安廠廠史研究員)
11月,1937年11月16日,金陵兵工廠接到國民政府西遷,決定西遷,這么一個指令。全廠職工懷著對日本侵略者的深仇大恨,不愿意當亡國奴,不愿意被人蹂躪而同仇敵愾,這樣一個愛國,愛民族的這樣一種精神,連夜組織了4300多噸物資,集中、包裝、拆卸、搶運。
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運送大量的人員與物資,使得運輸能力嚴重不足,全廠500多名職工家屬只能自行離開南京。雖然從南京到重慶本有汽車通行,但當時逃難的人太多,道路擁擠。同時每名職工家屬只有十元路費,不夠坐車。家屬們只有背上包袱,牽著兒女,硬是一站一站的從南京步行到重慶。當時的《抗戰中服務兵工回憶錄》中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景:“國破家亡之痛,猛襲億萬人之心,當同人離京之日,江干與車站之哭聲震耳,不能挈將西上之眷屬,痛極號跳,呼天搶地,此別無殊錐心,旅人千百均深蘊悲壯之情緒,蕭蕭易水,其景差復相同”
在西遷途中,由于航道艱險,又是逆流西上,一路上困難重重。當船行緩慢時,不用動員,工人們便主動跳進河里,幫助推船或是上岸拉纖。工人們光著膀子,打著赤腳,用上海,湖北,南京以及四川等地不同的口音,齊聲喊著高亢的勞動號子將重載的船只一寸寸拖過險灘。
在重重患難的條件下,要想成功搬遷至重慶,重建兵工廠無疑是非常艱巨的任務。究竟誰能擔負起物資與人員的轉運責任,帶領工人們重建兵工廠呢?
【嘉賓】馬勇年(原長安廠廠史研究員)
很快在老廠長李承干,選定的重慶江北簸箕石,這個地方,一片荒草,墳山坡上,重新選址建立的新的工廠。連更連夜的安裝、建廠,吃的非常簡單,非常辛苦,每天最多只能吃兩頓飯。沒有住宿,就在荒山坡、野草林中,自己搭建臨時的工棚。那段時間老廠長李承干也和職工一起,住在簡易的工棚里面。
李承干,湖南長沙縣人。1905年赴日本第六高等工科學習。辛亥革命爆發后,又再次入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電氣機械科學習。學成歸國后任金陵兵工長廠長。在職期間從少將升至中將軍銜,被國民政府嘉獎九次。當時,國民黨規定各兵工廠的職員都要加入國民黨。他拒絕加入,并三上辭呈,寧愿不當廠長,也不愿加入國民黨,當局后改定“技術人員應篤信三民主義,不必一定入黨”。他才未離職。
【嘉賓】鄭洪泉(《李承干傳》作者)
因為李承干這個人,當時被兵工界的人士稱為是,國寶級的人物??谷諔馉巹倮酥?,蔣介石在還都南京之后做了一個抗日戰爭時期的總結報告,其中專門提到,第21兵工廠和他的廠長李承干,是中國抗戰時期,為我們的國家的軍隊提供生產武器, 作出的貢獻,是難以估計的,蔣介石的原話是難以估計的貢獻。
李承干帶領職工們在重慶選定新址之后,便又發動職工迅速的投入到了新工廠的建設中來。當時職工每人每月僅6塊錢生活費,數百名單身職工擠在一座舊倉庫樓上,江邊搭席棚開大鍋伙食,甚至有的職工將兒子送到工廠義務勞動。就在這樣的艱苦環境當中,到1938年2月就以異常迅猛的速度將500多臺機器設備安裝投產。3月1日,工廠召開慶祝大會,宣布正式恢復生產,宣布工廠更名為第二十一兵工廠。這時,距離剛剛搬到重慶,只過了三個月。
三個月的速度從重建到復工,以至于當時的兵工署署長俞大維“初不置信,蒞渝躬親巡視” 。是什么讓第二十一兵工廠的全體職工們創造了這樣一個奇跡呢?
【嘉賓】向明鑫(原長安廠黨委書記)
重慶嘉陵江簸箕石岸上,因為簸箕石這里是一個深水區,船好靠,船容易靠岸。那么由于是一個大片的農田、土地、墳山,平整也快,所以說組織首先搶修廠房。搶修廠房,積極安裝設備,那么建筑一個廠房,平整一塊土地,就迅速安裝一臺設備。安裝一臺,實測一臺,投產一臺。
1940年6月起,第二十一兵工廠開始受到日本轟炸機的轟炸。作為日軍的重點轟炸對象,第二十一兵工廠的設備與廠房,乃至人員都遭受了嚴重損失。日本人轟炸頻繁時,職工們就躲在防空洞里。轟炸一停,李承干又立刻組織職工開始生產。轟炸最嚴重的時候,白天都躲在防空洞里,夜晚日本人停止轟炸,職工們才開始生產。
【嘉賓】鄭洪泉(《李承干傳》作者)
39年以后,40年以后,日本帝國主義對重慶進行頻繁的轟炸,廠里面也受到損失,有些廠房也被炸毀了??墒钱敃r因為是,建筑的比較簡易的廠房,修建起來也還比較容易,因為當時那廠房不是像現在,鋼筋水泥的,不是的。那墻壁也不一定都是磚頭,是用那個當地的竹子,做的篾笆墻,然后在那個竹的篾笆的兩邊糊上泥巴,糊上石灰,這樣作為墻,這個廠房被炸毀之后修建起來也還比較容易。所以我們廠一直說,你隨時炸,我隨時修,你炸毀了我的廠房,我馬上就修好,修好之后就繼續開工生產。廠里面的生產是三班制,叫做人停機器不停。
整個重慶大轟炸期間,第二十一兵工廠共受到18次轟炸,部分廠房被炸毀,炸死13人,炸傷54人。
雖然西遷過程中損失慘重,但中國軍工產業的核心還是比較完整的轉移到了西南后方,并不斷發展壯大。
李承干在職期間特別注重培養人,開辦了很多學校,職工的孩子可以免費就讀。李承干對職工也特別好,給職工的福利待遇特別高。
【嘉賓】向明鑫(原長安廠黨委書記)
當時職工的生活福利待遇很好,吃的米、穿的布,油、鹽、柴、碳,甚至于菜、醬油都是發,都是工廠自己組織生產來發給職工。職工有了那樣好的生活環境,那樣好的條件,他怎么不努力生產。
八年抗戰期間,第二十一兵工廠生產了大量的武器,培養了一大批武器設計方面的人才,為抗戰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嘉賓】馬勇年(原長安廠廠史研究員)
抗戰期間,21兵工廠,抓緊日夜生產,武器源源不斷的運送到抗日前線,生產的武器占整個國內生產的武器百分之六十以上,撐起了半壁河山,為整個抗日戰爭的勝利,金陵兵工廠的員工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抗戰期間,二十一兵工廠共生產了:馬克沁重機槍18068挺;捷克式輕槍機10151挺;步槍293364支;82迫擊炮7611門;82迫擊炮彈321萬顆;82黃磷彈17萬顆;黃磷手榴彈31萬顆;炸藥包206萬個。
“戰以止戰,兵以弭兵,正義的劍是為保衛和平?!边@是當年李承干請好友郭沫若作詞,賀綠汀譜曲的二十一廠廠歌。六十多年前的抗戰烽火中,它曾在工廠的上空回蕩,激勵著兵工戰士萬眾一心,奮發猛進;六十多年后,它仍能讓我們回想起那段非常的歲月,感受到兵工前輩們“家國興亡,匹夫有責”的豪邁精神和民族氣節。
金陵兵工廠的大西遷,是中國兵工史上工廠遷移的一個壯舉,表現了工廠員工團結一心,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與高度的愛國熱情和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頑強意志!作為中華兒女抗擊侵略的華章,值得被永遠銘記!